6000万尾鱼苗投入澜沧江,鱼集体失踪,5年后靠失踪鱼年入3000万

2022-11-09 12:09:59

免费投票问卷

“我宁肯死在冲锋的路上。”

2008年,佛山的何杰秋打算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到澜沧江上去养鱼。

当他把这决定宣布的时候,跟随他多年打拼的老员工提出了反对意见。

对于何杰秋来说,养鱼是跨行,他原本做的是钢铁生意,但是在2006年的钢铁产能的全面调整之下,顺势退出了钢铁行业。

彼时的何杰秋已经50岁,他并没有闲着,反而在全国各地四处捕猎投资的机会,直到“养鱼项目”的到来。

其中反对最强烈的就是他的姐姐,何帼英,她不希望弟弟挣了一辈子的钱,都扔进了澜沧江,可何杰秋在大会上说:“反对的意见不要再提。”

对待姐姐,他更是又狂又野,说:“我为什么能当老板,你不行?”姐姐一听没话说,转头就走,做下养鱼决定后,持反对意见的家人,在他跟前,已经不是家人,是员工。

后来的5年,何杰秋投入了上亿元,却愣是捕捉不到一条鱼,何杰秋投入了6000万尾鱼苗,集体消失了?

一、

澜沧江是世界第七长河,其中位于中游的小湾库区,被两座水电站隔离,形成了一片340公里江面的养殖区。

何杰秋养的鲢鱼和鳙鱼就是在这里。

他曾是商人,前前后后经手过不少生意,跑到澜沧江上养鱼不是他的一时冲动,经过调研,他发现澜沧江里的浮游生物和藻类很丰富,又有干净的水体,水温环境非常适合鱼的成长。

何杰秋算过一笔账,他只要往江里投入鱼苗,自己不用喂养饲料,让鲢鱼和鳙鱼自己觅食,自己可以当甩手掌柜,轻轻松松达到了人放天养的目的和吃食的平衡。

更为重要的是,野生的鲢鱼、鳙鱼,肉质鲜美,是普通养殖远远比不上的,有着“野性”和“野味”的鱼,在品质上就甩了普通家养几条街。

所以这在何杰秋的心里,到澜沧江上养鱼,是一笔只赚不赔的买卖,前期投入几千万,养殖周期达到后,收入上亿元,这样的买卖搁谁谁都心动。

2008年,云南招商引资发展渔业,没有人敢在澜沧江上养鱼,何杰秋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同年6月份,何杰秋跟云南签下了协议,他开始了自己的养鱼计划。

鲢鱼和鳙鱼的成长需要三年,为了让三年后有一个丰富的收获,他一口气砸下1000多万,买光了云南所有的鱼苗,以一己之力,拉高了云南鱼苗的价格。

但这还不够,何杰秋派人去湖南、广西购买鱼苗,足足在澜沧江上投入了6000万尾。

除了在鱼苗上投入之外,岸上、江面上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建设,何杰秋前前后后又投入了1000来万。

何杰秋以前的员工们,看着老板这样往江里砸钱,还听不到水响,他们都在私下里嘀咕:这个老板,真是人傻钱多。

关于这样的风言风语,何杰秋毫不在乎,但在养殖的一年后,何杰秋却傻眼了,因为江面上看不到一条鱼,难道自己真的是人傻钱多?

二、

2009年4月,何杰秋在巡江时发现,6000尾鱼苗竟然集体失踪了?因为捕捞从2009年初就开始,捕捞队经过了4个月的捕捞,竟然一条鱼都捞不上来。

更为奇异的是,每次捕捞队撒网,捞上来时,渔网上面都有一个10平方到20平方的缺口,网丝被拉扯坏了。

这原本是捕捞不到鱼的最关键原因,可捕捞队在江面上看到一阵水花,就像快艇后面的水花一样,以为江里有水怪。

传言一经传出去,就会三人成虎,就算没有人亲眼看见过水怪,也能根据水花的大小,判断出,江里有着3、4吨重的水怪,把何杰秋的鱼苗都吃个精光。

何杰秋才不信这种邪,一支捕捞队不行,就换一支,前前后后换了17支捕捞队,一条鱼的影子都没有见到。

最为离谱的是,有一支捕捞队捕捞了4个月,没有任何成果,直接把自己的吃饭工具丢在工地,彻夜逃跑了。

从2009年4月到2012年4月,整整三年的时间,何杰秋是“尾鱼无收”,还投入了不少钱,资金都超过了上亿,完全覆盖了2008年何杰秋的美好愿望。

瞅着何杰秋把钱都丢进了江里,380多位员工,有200人选择不跟这个“傻老板”继续干,还有那6位合伙人,连夜跑了4个。

在他们的心里,认定继续坚持就是犯傻,他们也都在劝何杰秋回头,别把心思都放在澜沧江上,多关注关注钢铁生意,回去继续干老本行吧。

但是库湾区左右环山,前后还被两座水电站拦着,6000万条鱼苗就算是被水怪吃了,它的胃口也不可能那么大,一口气全部吞下。

既然撞了南墙,何杰秋就没有回头的道理,他认为:回头还不如撞了南墙继续走,把南墙撞倒了,就是另一番天地。

在山穷水复之间,高校水产教授余建波主动找到何杰秋,他说自己有办法,准能把鱼儿捞上来。

余建波当场就提出了自己的捕捞方案,何杰秋毫不犹豫就签下了字,17支捕捞队没能办成的事,掌握知识的余建波,或许能成为把南墙推到的人。

三、

虽然余建波是带着方案来的,但也是带着条件来的,第一,他需要8个月的时间去研究水体结构和研制网具,第二,何杰秋要提供几百万的资金,第三,何杰秋不能过问任何一件事。

这三个条件何杰秋一一答应,敢用人,或许就是何杰秋会成功的原因之一。

余建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,发现了很多问题。鲢鱼和鳙鱼平日的活动空间,是在江水的上半部分,可是一旦有人捕捞,鱼儿受到刺激,就会四处寻找缺口,从渔网逃出。

这解释了为什么渔网每次都会有缺口,是体型比较大的鱼儿破坏的,而不是水怪造成的。

第一支捕捞队下网仅有35米,鱼儿从缺口逃出后,就算到了水下168米深,它们还是会游得很舒服。

余建波找出了前面17支捕捞队徒劳无功的原因,又根据鲢鱼、鳙鱼的野性,澜沧江的水体状况,制订了相应的捕捞方案。

他制作了宽1500米、深90米的渔网,铺在江面上,又在水里布置了15道网,网口连接起来,目的是为了把鱼群赶到浅水区的鱼库。

从余建波的研究来看,澜沧江的水温,从上游到下游都是一致的,不管是深水区还是浅水区,鱼儿都能活得很舒服。

这种捕捞方法,称之为“赶拦刺张联合渔法”,适合捕捞那些躲下水下百米的鱼群。

余建波辛辛苦苦布置了好几个月,在2013年的3月,澜沧江终于出鱼,看着鱼库里的那些活蹦乱跳的鲢鱼、鳙鱼,何杰秋心里别提多开心了,第一次出鱼就出了480吨,那都是“撞了南墙不回头”的结果。

另外,何杰秋的鲢鱼、鳙鱼,是“人放天养”的,纯野生,就拿鳙鱼来说,普通养殖的话,鳙鱼的鱼体颜色比较浅,而何杰秋出产的却是青黑色的。

品质决定一切,何杰秋的鱼,销售价格比市场高出一倍,别人一斤卖10元,何杰秋能卖出20元一斤。

就算如此,还是有大多商家抢着要,从2013年3月之后,跟何杰秋买鱼的商家,需要半个月前就预定,捕捞上来多少就卖多少,还有很多人驾驶货车40小时,从广东跑到云南,跟何杰秋买鱼。

一年下来,何杰秋光是卖鱼,一年就能赚3000万,何杰秋没有死在冲锋的路上,但是他却一直在冲锋。

四、

在鱼捕捞上来后,云南有个叫做何元树的企业家,找到何杰秋,定下了50吨的货,并且还找何杰秋,要联合在澜沧江的边上,开一个野生鱼餐馆的想法。

何杰秋一听是好事,也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。

但是何元树并不是抱着合作的态度来的,借钱才是他的目的。何元树在2010年起,就在缅甸搞种植,承包了30万亩地,修路架桥,种香蕉、菠萝。

资金投入进去后,效果并没有按照预想的那般顺风顺水,反而遇到了资金困难的难题。

所以何元树打着合作的幌子,结识何杰秋,在一个月后,他主动取消订单,撕毁合作协议,开口就向何杰秋借500万。

下面的员工听说了这个事,又炸锅了,他们认为何元树是个职业骗子,瞅着何杰秋的生意好起来了,专门捡“冤大头”开玩笑。

不过何杰秋经过调研,最终还是选择借给了何元树500万。

不久后,何杰秋来到缅甸,看了何元树承包的那30亩地,大手一挥,告诉何元树:“那500万不用还了,算我投资,我要和你一起干。”

惺惺相惜的两个人,在农业渔业上,倾注了自己半辈子的经验,路子虽然野了点,但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回报也是难以估计的,就像何杰秋,澜沧江上的鲢鱼、鳙鱼,一年就可以带给3000万的收入。

今年已经65岁的何杰秋,在50岁时没有赋闲养老,选择再次出发,做一个永远在冲锋路上的人,比年轻人还要年轻。

在养鱼的那几年中,何杰秋有好几次回头的理由,但是他都没有,相信自己的相信的,坚持自己所坚持的。

他的一生,就如同他说的那句话一样:回头还不如撞了南墙继续走。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关于我们

东山生活网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房产家居、热点新闻、投资理财、综艺娱乐、教育科研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
版权信息

东山生活网版权所有,未经允许不可复制本站镜像,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邮件举报!